联合用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2例
摘要: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副作用。方法 选择 2008 年7 月至 2010 年6 月慈利县人民医院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 62 例,随机分为 2 组,观察组 32 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,对照组30 例仅给常规治疗,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,持续时间及心电图变化并比较。结果 治疗 7d 后,与对照组比较,观察组在心绞痛发作频率,持续时间及心电图改善方面,疗效更显著(P<0.05 )。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用氯吡格雷具有抗栓作用,能显著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,且临床应用安全。 关键词:低分子肝素;氯吡格雷;不稳定型心绞痛;中西医结合疗法
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,处 理不慎,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或心脏性猝死,近年来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 者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,现报道如下。
1 资料与方法
1.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,按照 2002年全国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制定的诊断标准[1],均符合不稳定型心 绞痛的诊断,并排除NYHA分级Ⅲ级以上的重度心力 衰竭、出血性疾病、急性心肌梗塞、心源性休克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肝素过敏者。62 例患者随机分为2 组,观察组32例,男18例,女14例;年龄49~74 岁,平均63.2 ±6.7 岁;病程11.6 ±4.8 年;对照组30 例,男16例,女14例;年龄48~75岁,平均62.6 ± 6.8 岁;病程12.8 ±4.5 年。两组间年龄、性别等一般资料及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并发症情况比较,差异无显著性(P >0.05 );2 组主要临床症状、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心电图ST-T 改变比较,差异无显著性(P > 0.05 ),具有可比性。
1.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(如吸氧、硝酸酯类药物、阿司匹林肠溶片、β受体阻滞剂、钙拮抗剂、ACEI、调脂药),在此基础上,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0.4ml 腹壁皮下注射,每 12h 一次,同时给服氯吡格雷 75mg/d,疗程均为 7d。
1.3 观察指标 ①详细记录每日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疼痛程度。②胸痛持续时间。③治疗前后及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 ST-T变化。④随访 60d 各种临床事件(心肌梗塞、心绞痛恶化、猝死)的发生,治疗期间同时观察药 物副作用。
1.4 疗效判定 显效:疗程结束后心绞痛完全消失,或发作次数减少>90% ,心电图 ST-T恢复正常;有效: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50~90% ,静息心电图缺血性 ST压低治疗后回升>1.5mm ,但未正常,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>50% ,或T 波由平坦变为直立;无效:达不到上述标准或发生心肌梗塞,猝死。
1.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( ±s)表示,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,计数资料比较用 χ 2 检验,P <0.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 结果
2.1 2 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 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少(P <0.05 ),
观察组减少得尤为明显,2 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(P< 0.05 )。
表 1 2 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
心绞痛频率(次/ 天) 胸痛持续时间(分/ 次)
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
观察组 32 6.8±3.2 2.5 ±1.3 17.2±4.5 8.2 ±2.9
对照组 30 6.7±3.1 3.2 ±1.1 16.8±4.2 8.6 ±2.5
注: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* P<0.05 ,观察组与治疗前比较**P<0.01 ,两组间治疗后比较⊿P<0.05
2.2 2 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 组治疗后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善,治疗组优于对照组,2 组间比较,差异有显著
性(P<0.05 )。两组有效率见表 2 。
表 2 2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[ n(%)]
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
观察组 32 20 9 3 90.6
对照组 30 13 8 9 70
注:与对照组比较,* P<0.05
2.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随访 60d,除 4 例发生急性 心肌梗塞以外,其余均未发生各种临床事件,未见药物相关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低血压、心力衰竭发生或加重,除5 例患者腹壁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见少量瘀斑外,均无明显出血。
3 讨论
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,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,其病情变化多端,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,也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,因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、出血,导致血小板粘附聚集,诱发腔内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或内膜损伤诱发血管痉挛,可独自存在亦可与血栓形成并存,此时血栓成分主要是以血小板为主的“白色血栓”,应用纤溶药物溶栓不但无益,反而有害,目前多主张采用抗栓治疗,以防止和减少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和扩表[2,3],而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 酯类、CCB、β受体阻滞剂等是通过增加心肌氧供或降 低心肌耗氧量而发挥作用的,故对伴有血栓机制参与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较差。近年来病理研究发现,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腔内血栓形成初期,血小板、红细胞及其他血液有形成分(含纤维蛋白)的聚集是一个可逆的过程,即无外界干预时,有形成分聚集和溶解是同时存在的,只是聚集速度快于溶解速度,最终结果是血栓形成并逐渐增大。应用肝素抗凝制剂及抗血小板药物后,抑制血液有形成分的聚集,间接加速其溶解过程,从而有可能预防冠状动脉腔内血栓形成,因此肝素可有效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。同时,低分子肝素的抗F Ⅹa 作用明显强于肝素钠,不易被血小板第
4因子灭活,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,生物半衰期延长,抗凝效果呈明显的量效关系,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少,临床使用很少有出血现象[4]。氯吡格雷为ADP受体拮抗剂,其作用机制为阻断ADP通道,选择性抑制血小板表面ADP受体,从而干扰 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,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,其疗效大于或等于阿司匹林,且无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并发症[5]。本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后心绞痛发作次数、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(P <0.01 ),且心电图明显改善。表明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能显著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,由于普通肝素副作用大,常易诱发出血及止血困难,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,而低分子肝素克服这一缺点,低分子肝素在不同适应症所需剂量下,并不延长出血时间,对激活的部分凝血酶时间(APTT)没有明显改变,既不影响血小板聚集也不影响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结合,极少致腹膜后及颅内出血,仅部分注射部位皮下瘀点、瘀斑,其诱发出血的危险明显降低[6],故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有广阔的前景,本组32例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仅疗效好,且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,说明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临床应用的安全性。
参考文献
[1] 叶任高.内科学[M].5 版.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:532.
[2] 高润霖, 胡大一. 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[M]. 北京: 人民军医出版社,2005:1-9.
[3] 叶任高.内科学[M] .6 版.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4:359-360.
[4] 徐成斌.急性冠脉综合征- 不稳定型心绞痛- 非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[J].临床药物治疗杂志,2006,4(1):5-9.
[5] 戴倩,王俊.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进展[J].疑难病杂志,2007,6:32-35.
[6] 刘建敏, 陈丽. 不同剂量肝素及尿激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[J].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,2005,5:578-579.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